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质量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,对质量的要求进入新阶段,整车企业开始以汽车商品性提升等新管理方式改进产品质量,适应用户新需求。汽车商品性是指汽车所具有的功能、性能及魅力能够适应市场用户要求的水平。对于汽车商品性,用户处在抱怨或满意的状态。抱怨经过反复确认,产品质量问题持续改进,用户满意度提升。随着新产品规模化使用,新一轮抱怨→改进开始,如此循环直至车型更新换代。
汽车质量管理“球体斜坡”理论
此时,仅用测试仪器的数据表征的评价难以全面评价汽车综合商品性,利用人的感官和体感获取有效信息,对客观物体给出综合判断的主观评价更适用于评价车辆的商品性,让汽车产品符合相应规定并赢得用户满意。
目前,整车生产企业已经初步解决了商品性评价体系不完整、工作割裂、介入时间晚等问题,但依然面临以下困境:
过于倚重对标思维,车型研发或制造验收过程中,主机厂大多选取4-6款车型作为竞品全方位对标,但对于整车商品性评价而言,竞品数量有限导致评审眼光单一,范围受限,不利于在研车型商品性提升;
自主头部品牌产品在商品性部分领域已与合资品牌无明显差距,但如何平衡定价和成本以保持商品性优势还在考验着自主品牌;
合资品牌如何开发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商品性需求的车型。
新车质量研究(IQS)等数据在国内商品性评价早期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,但随着用户表达的快速变化,指数迭代速度低的劣势开始显现,基于细颗粒度数据、综合了用车场景的独立商品性评价,由专业主观评价团队按照一定评价规范对样车进行主观评价,并对评价指标评分,指出产品优势和不足,评估竞争力,给出整改建议。
以静态商品性评价体系为例,体系由评价项目、评分标准、权重系数构成。
评价项目获取是将用户语言转化为设计语言的过程。用户表达中央扶手好,可分别从五感的角度考虑,表面材质、触感、做工精细度、与周边零部件的配合、舒适度等,都囊括其中。
评分标准是将评价项的感觉尺度化。商品性评价从感觉的角度进行评价,制定相应评分标准将明晰产品表现优劣的程度(如10分/5分制/语义差分等)。
权重系数即对零部件间及不同评价项目赋予不同权重。
与主机厂传统商品性评价相比,独立商品性评价通过对网络舆情、用户投诉数据及实车优秀案例的研究,实现整车级场景评价;经过用户同理心培训,主动理解用户所思所感,并通过消费者行为研究熟悉其表达和决策方式,从用户视角评审产品,弥补主机厂内部评价团队系统相对封闭、眼光易固化、体系易滞后的不足,高效提升在研车型商品性。
以上内容部分节选自《破解汽车质量密码 中国汽车品质十年观察(2011-2020)》。
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6号京版大厦B座1104室
(8610)62383600
quanqixiang@carresearch.cn
京公网安备:11010202007638号|京ICP备17032593号|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10-65993545-8019 jubao@carresearch.com
法律支持: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|凯睿赛驰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